close
美中貿易戰不只是貿易問題,更可能是美中競爭21世紀世界政經秩序與科技產業龍頭的序曲。很難預言美中摩擦會持續多久?衝突是否還會激化?台海兩岸夾在太平洋兩岸之間,台灣戰略既要緊跟大國議程,也必須審慎思考自己的主動性在哪裡。



有些觀察者認為,美中貿易摩擦只是討價還價的手段,撐到美國期中選舉後就沒事,雙方終將妥協;也有評論認為川普團隊和美國國內建制派充滿歧異,川普路線很難得到美國社會持續的支持。

然而,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宣示向世界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以及爭取在本世紀中葉「將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中國國際戰略就已經不只限於透過「一帶一路」去化國內過剩的產能,更昭示了中國特色制度與價值的輸出,以及中國爭取區域乃至全球政治經濟秩序領導者的企圖。這和美國的核心利益就有了根本性的矛盾。

若美國下決心因應中國崛起,包括遏制「中國製造2025」以及中國模式與中國方案的擴散,台灣恐怕只能選邊站,沒有什麼玩兩手策略的餘地。中方或許會指責蔡總統「挾洋自重」,但是台灣在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與價值乃至於國防安全領域傾向美國,已是數十年來的國策與現實,不是2016年才開始。蔡英文總統過境美國期間,在雷根總統圖書館公開受訪時引述美國前總統雷根的話「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談的,除了我們的自由及未來,是不能被妥協的。」這等於是宣告民進黨政府以及台灣社會所選擇的制度與價值陣營。

然而,台灣在美中博弈間「站了隊」,不代表台灣就只能悶著頭與北京全面對抗。尤其我們必須控制美中政經摩擦的壓力可能在兩岸間引爆的風險。

首先,中國對美國在國際政治、尖端科技、軍事等領域或許是劣勢,但中國對台灣則又是不同量級的對抗,北京拿台灣出氣不是不可能的事。

第二個風險是中國經濟成長趨緩,社會上又接連發生P2P平台倒閉潮、假疫苗事件等維穩議題,北京需要為浮動的民心轉移焦點。當前中國大陸需要宣洩國際與國內壓力的出口,使得北京有動機把兩岸政治紅線向前推進,其所帶出的第三個風險就是兩岸緊張情勢升高。

近期北京取消東亞青運,要求國際航班、飯店將「台灣」名稱加註「中國」,抗議美國《國防授權法案》,以及15日大陸國台辦批評台灣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就是在教育領域去中國化,就是台獨行徑」,是「台獨分裂活動,數典忘祖」,21日又拔我邦交國薩爾瓦多。北京在國際上、兩岸間大動作強調「反獨」,雖然不是更有智慧的舉措,但也可看出北京嘗試把「反獨」作為團結民心、壓制內部矛盾的解決方案,也升高兩岸社會對立氣氛。

台灣要配合大國戰略議程,但必須審慎評估升高與中方對抗的成本,以及拿捏好反制中方壓力的手段。此外,我們不知道美、中會不會邊鬥邊談,繼而出乎意料地達成妥協,但必須先行思考一旦美、中休兵,緊繃的兩岸關係要如何折衝緩解,因此控制風險就更顯重要。

14日蔡總統在雷根圖書館講話雖然強調「台灣的自由與未來」不可談判,但她也釋放出兩岸間「可以談的」訊號。這和蔡總統一直以來主張承諾、善意的「兩個不變」和不會走對抗老路、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的「兩個不會」是一致的,這是蔡總統的克制以及在嚴峻情勢下仍不放棄改善兩岸關係的橄欖枝。稍早陸委會陳明通主委赴美出席「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時提出的「民族說」,賴清德院長對東奧正名公投的看法是依據《洛桑協議》,這些都是民進黨政府對激進支持者的說服,更是民進黨政府向北京釋出的善意。

筆者呼籲兩岸相互克制是因堅信兩岸社會都不願走向熱衝突。如果北京爭取「兩岸心靈契合」不是空話,就更應該重視民進黨所代表的台灣民意,如果民共之間因為缺乏互信而無法把握彼此的善意,那麼就更應該思考如何擱置所謂的前提、既有矛盾,建立具有互信的溝通管道來控制風險,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條件。(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

(中國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hayteyatopvw 的頭像
    thayteyatopvw

    thayteyatopvw的部落格

    thayteyatopv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